一、项目简介:
(1)背景与支持:本项目起源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长期以来在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领域的丰富经验,结合创伤中心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旨在通过科普宣教促进社会对伤害预防与急救的了解和应用。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的财政资助(编号22DZ2307300),并与多家社区健康中心、学校及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目标受众:主要面向包括社区健康工作者、学校教师和有志于投身于伤害预防与急救科普宣教工作的社会人士。这些受众将在项目中获得系统的培训,以提高其在社区和校园内普及安全知识和急救技能的能力。
(3)内容与方法:科普内容涵盖多个主题,包括家庭及校园环境中的伤害预防、急救技能培训以及公众安全意识提升。通过讲座、工作坊、现场模拟、互动体验和多媒体媒介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授课,参与者将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4)课程或活动设计:项目设计了一系列系统化的课程和活动,主要包括:
①创新演示技术培训:教授如何使用新技术制作高效的PPT和多媒体课件,提升科普宣讲效果。
②公众演讲技巧工作坊:提高学员的演讲技巧和与观众互动的能力,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吸引力。
③伤害预防与急救技能课程:通过实景模拟和动手实践,帮助学员掌握如跌倒防护、烧烫伤处理、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技能。
④课程开发与评估:指导如何设计有效的科普课程,并通过持续评估改进教学方法。
⑤建立乐来乐好系列课程体系。
(5)资源与媒介:
为支持科普活动,项目将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包括:
①数码课件与互动视频:便于学员随时在线学习和复习。
②微电影与动画短片:生动展示急救知识和预防技巧。
③专著与指南:提供详细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④仿真模型与展示标本:用于动手培训和技能练习。
(6)预期效果: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创新性的方法,显著提高目标受众对伤害预防与急救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预计参与者将能够在其社区或学校内有效传播安全知识,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通过立足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项目将助力推动新理念的普及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社会整体的安全文化建设。
二、实施地点:
医院、社区、学校等按需而定。
三、实施时间:
培训课程2天 12学时,后期跟踪。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