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生物肥料使用量只占到化肥使用量的 10%,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表示微生物菌肥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突破口。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微生物菌肥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高效微生物菌种不足,与植物的互作共生关系不强,高效微生物菌株的获取仍是微生物菌剂开发的关键;二是现有微生物菌肥的适应性不强,作为农用菌剂应用时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优势弱;三是现有微生物菌肥效果的普适性不好,一种菌肥往往只对少数几种作物有病原菌防控和促生作用,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自 2010 年以来,本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项目的联合资助下,聚焦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的相关技术方法,长期、系统地开展了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挖掘、功能评价、创新应用与推广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建立了针对多种特殊生境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细菌的纯培养分离技术与方法,对药用植物银杏、麻疯树、牛蒡、江苏沿海滩涂主要盐生植物,灵芝、桦褐孔菌等大型真菌的内生放线菌资源进行系统分离,并保存了 6000 余株内生放线菌、细菌资源;开展放线菌的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先后发现、建立并生效发表了放线菌新属 1 个,新种 14 个,显著提高了我省在该领域的地位;开展植物内生放线菌与细菌资源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筛选,发现 400 余株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菌株,优化了部分菌株的发酵条件,发现了一系列新化合物(抗菌、抗肿瘤活性),并开展了活性化合物抑菌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为相关医用、农用药物的创制提供了菌株和化合物资源;基于“habitat-adapted symbiotic(生境适应共生)”假说,开展内生放线菌与细菌对中华补血草、银杏、麻疯树等药用植物的生长及盐、干旱等环境胁迫下的促生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一批显著促进植物生长与活性成分积累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高效复合农业微生物菌剂,并与相关企业广泛合作,资源共享,推动了植物内生菌资源的功能利用,并推广应用。本项目拟对其中作用最为显著的一个菌剂进行研制生产销售。本项目具有授权发明专利 1 件,并在 2020 年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2017 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 年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本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就业 2000 人,为农业微生物菌剂产业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助推作用。